曲靖日报记者吴茶洪 戚晓东股票买卖app哪个好用
开展47期“订单式”技能培训,2600余名求职者掌握咖啡师、全媒体运营师等专业技能重新奔赴职场;覆盖全域的“1+11+N”服务阵地中,610名求职者依托网格员“点对点”推送的岗位信息,在“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”内顺利就业;西门街“老建筑+新消费”的业态矩阵中,21家新业态如榫卯般嵌入老城肌理,带动167名求职者循着“三创街区”脉络,在“家门口”系紧了生计纽带——麒麟区寥廓街道在滇东大地书写着“就业有技、创业有门、乐业有家”的民生答卷。
从“等需求”到“送服务”
当记者走进寥廓街道就业创业服务站大厅,只见左侧服务窗口前,工作人员手持求职登记表,正耐心指导求职者勾选有关选项;大厅一角的洽谈区里,工作人员正与本地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,就员工招聘的具体事宜展开洽谈。
“我们以寥廓街道为中枢,把11个社区和1699名网格员串成‘政策落实链’——你看,每个社区就像服务网络上的节点,网格员走街串巷收集岗位需求,再通过街道中枢把岗位信息、培训资源精准配送到求职者的‘家门口’。”寥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薇一边指着手机上的全域服务地图,一边向记者介绍。这种“中心带社区、网格连万家”的模式,能让就业创业政策像毛细血管一样,真正通到求职者和创业者的心坎里。
好的制度体系是就业创业服务站高效运转的保障。近年来,寥廓街道充分整合街道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资源,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,构建起“制度+人员+数据”三位一体工作体系。制定涵盖首问负责、限时办结等多项内容的标准化工作制度,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,建立动态更新的岗位需求库与劳动者求职库。
“制度保障流程、人员执行服务、数据驱动匹配”的闭环机制,推动就业创业服务从分散办理迈向集成供给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
从“望岗叹”到“凭技上”
“因为缺少技能,一些求职者只能‘望岗兴叹’。”就业创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刘玲晓感叹道。
“如何让求职者掌握‘硬技能’叩开职场大门,实现从待业到上岗的快速转化?”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后,寥廓街道创新建立“照单备课、精准输送”机制,推动“学、帮、践”方案与就业创业人群需求无缝衔接。
——开展“订单式”技能培训。寥廓街道遵循“以需求定培训、以技能促就业”的思路,构建起“培训+就业”一体化工作格局,组织开展了茶艺师、全媒体运营师、咖啡师等职业技能培训,以及青年职业发展规划指导、短视频制作等实用知识培训,且均为免费。2024年以来,已累计开展培训47期,覆盖2600余人次。
“技能培训课是‘抢手货’,每期报名通道一关闭,咨询电话就会响个不停。”刘玲晓说,就连那些小有成就的创业者,都争着来报名参加培训。
——建立“导师团”帮带机制。寥廓街道就业创业服务站组建了由杨波、戎加富、余嘉、金燕、何金凤、李静、包季润等培训师组成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,其中有4名导师常驻就业创业服务站开展日常指导。
在常驻就业创业服务站的导师中,包季润的经历堪称一部“从打工人到老板”的现实教科书。这个曾在山东青岛一家公司做市场策划工作的打工者,如今创办了培训学校,正用自己18年摸爬滚打出来的创业经验,为求职者解码从“追梦人”到“筑梦人”的转型路径。
——建设“沉浸式”实践基地。寥廓街道就业创业服务站以“体验式就业”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,与昆明理工大学、曲靖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校共建就业实践基地,构建起“课堂实训—岗位体验—市场验证”的闭环培养体系,助力就业创业者更直观地洞悉行业需求与市场动态。
从“四处找”到“就地造”
记者走进蔡玉梅的工作场所时,她正为几名前来咨询的年轻人进行讲解:清晰的思路,流利的表达,大方的举止,既显专业又具亲和力。今年4月初,为方便照顾孩子,蔡玉梅从贵阳回到曲靖,在就业创业服务站的精准牵线下,她实现了快速就近就业。
“针对收集到的岗位信息,我们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视频号、微信群以及就业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发布。截至目前,我们建有13个微信群,群内成员近6000人。”马薇告诉记者,在做好就业岗位推荐的同时,寥廓街道还采取建立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制度、打造“创新创意创业”三创街区等措施,持续拓宽居民“家门口”的就业空间。
今年以来,寥廓街道以就业创业服务站为依托,累计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、专场招聘会20场,开展“直播带岗”2场,发布招聘启事70期,累计推送就业岗位5000余个,帮助辖区600余名求职者实现就近就业。这一个个数字背后,是寥廓街道以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招聘网络打通就业通道的具体行动。
在扎实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上,寥廓街道同步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,既稳住就业“基本盘”,又激发创业“新活力”,让就业有保障、创业有底气,形成就业与创业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。
寥廓街道辖区内的西门街,作为明代老城唯一的珍贵遗迹,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方特色。寥廓街道深挖这份独特资源,以打造“创新创意创业”三创街区为目标,持续完善“老建筑+新消费”“旧院里+新经济”产业发展模式,实现吸引人才回流就业创业与老城片区经济复苏“双向奔赴”。
截至目前,西门街片区已先后引进新业态21家,吸引45名创业人员在此扎根,带动167人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。值得一提的是,西门街所在的天池社区,成功获评2024年度省级创业社区。
从“愁难解”到“心安稳”
“截至今年6月底,我们已处理劳动人事争议160件,涉及金额100余万元,其中通过仲裁解决12件,完成司法确认36件。”寥廓街道就业创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唐金定向记者介绍。
寥廓街道以维护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导向,主动精准串联人社等职能部门及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,构建起就业创业“事前预防、事中护航、事后托底”的全周期保障闭环。
通过织密权益保护网、筑牢服务连心桥,进一步凝聚了民心、稳定了人心,为辖区就业创业生态持续向好注入持久动力。
“权益保障有力度,就业创业有温度”。寥廓街道专门设立劳动争议纠纷受理窗口,选聘6名专兼职调解员,为就业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与劳资矛盾调处服务,同步推动企业规范用工管理、优化用工程序,用专业力量打通权益保障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与此同时,寥廓街道持续推行律师与心理咨询师每周坐班制度,依托这一制度常态化开展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解读,并协助申请就业创业补贴等,让就业创业服务既以制度刚性守住权益底线,又用细致服务传递民生温度。
此外,针对大龄、残疾、长期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,寥廓街道就业创业服务站精准实施“一对一”帮扶。安排专人采集适配岗位信息,提供职业规划、简历优化、面试辅导等个性化指导,全面提升其就业竞争力。2024年以来,已成功帮助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,助力2人开启创业之路。
从“订单式”培训为技能提升赋能,到“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”激活就业创业活力,再到“创新创意创业”三创街区孕育就业创业新机,寥廓街道始终以群众期盼为导向,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,一步步铺筑就业创业的坚实台阶。
这些精准对接的岗位、温暖贴心的服务、坚实有力的保障,不仅系紧了千家万户的生计纽带,更让“就业有技、创业有门、乐业有助”的承诺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。
【记者手记】
以技为桥 让人与岗精准相拥
在近期有关就业主题的采访中,多名工作人员提到“人岗匹配度低”这一问题——企业有岗位空着,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;求职者心里满是盼头,可就是找不到合心意的活儿。而横亘在供需两端之间的,正是“技能”这座亟待跨越的大山。
如何跨越“技能”这座大山?寥廓街道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:
——让培训精准对接需求。企业渴求什么样的人才,培训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;求职者存在哪些技能短板,课堂就补上哪些能力缺口。把茶艺师、全媒体运营师这些“新饭碗”的技能清单,变成培训班的“课程表”,让每一堂课都瞄准岗位的“需求靶”,才能避免“学非所用”的资源浪费。
——让成长扎根实践土壤。导师团以18年摸爬滚打出来的创业经验手把手帮带,高校实践基地让课堂知识直抵岗位,这种“学中干、干中学”的闭环培养,能把“纸上技能”真正淬炼成“手上绝活”。毕竟,技能的价值从不在证书的纸上,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尖。
当求职者握着“金刚钻”,岗位自然等得到“意中人”。寥廓街道用精准培训搭建的这座桥,一头连着群众“有技傍身”的底气,一头系着企业“人尽其才”的活力股票买卖app哪个好用,桥下奔涌的,正是让供需两端同频共振的民生暖流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